于生元教授团队与卓敏院士团队已建立长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合作。在基础研究层面,通过建立动物模型,使用AC1的选择性抑制剂NB001可显著降低大鼠硬脑膜外炎症汤诱发的偏头痛的痛行为敏化和焦虑样行为,这个新发现揭示NB001未来可用来研究偏头痛/头痛以及相关的焦虑,该研究成果去年发表于《iScience》杂志。在临床研究层面,卓敏院士团队和于生元教授团队在未来将进行NB001治疗病人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偏头痛是一种高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高失能性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医疗系统带来沉重负担。为进一步提高偏头痛诊断与治疗水平,健全我国头痛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委会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牵头成立中国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建设项目,以期改善疾病诊疗现状、深化规范诊疗理念、推进学科建设发展。
在此背景下,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于生元教授进行专访,深析临床痛点,分享学科建设经验,把脉未来发展方向。本刊特整理访谈精粹,以飨读者。
清华大学及南开大学兼职教授
科技部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
国际头痛学会理事、亚洲头痛学会候任主席
世界卫生组织lifting The Burden中国区负责人
中国医师协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理事、头痛与感觉障碍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前任主委等
诊疗欠规范,偏头痛诊疗面临诸多难题
论坛报: 目前中国偏头痛领域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现状,面临哪些挑战和机会?
于生元教授:
偏头痛是我国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偏头痛年患病率达9.3%,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2.1。偏头痛疾病负担重。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偏头痛是全球第2位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及50岁以下人群第1位的失能性疾病。可见,偏头痛严重影响着患者健康与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偏头痛领域面临着诊断规范率欠佳、治疗药物使用不当、疾病认知程度低等棘手现状:
一、诊断规范率欠佳:偏头痛的诊断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疼痛科及精神心理科等,而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疾病亚型分类繁杂,使得临床诊断更加具有挑战性。
二、治疗药物使用不当: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偏头痛急性期治疗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但不规范使用(如过量使用、将止痛药和预防药物混为一谈等)可能使NSAIDs成为治疗的双刃剑,包括引发药物过量性头痛、增加头痛发作频率、增加导致发作性偏头痛的头痛慢性化等风险。
三、疾病认知程度低:公众对偏头痛认知程度低,体现在缺乏重视和过度重视两个方面。我国既往数据显示,偏头痛患者就诊率仅为52.9%,仍有仅半数患者未认识到偏头痛属于疾病范畴,忽视疾病的诊治;另一部分患者对疾病过度关注,反复进行不必要检查,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由此可见,建立完善医疗体系,规范偏头痛临床诊治流程,更新诊疗理念,进行广泛疾病宣教,是突破偏头痛诊疗困境的关键。
自上而下,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推动同质化诊疗
论坛报: 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建设的建立是基于什么背景?目前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
于生元教授:
既往,鉴于疾病特征,偏头痛诊治并不受临床重视,临床研究也存在重重阻碍。在本中心临床医生的不懈努力下,科室专科排名已跻身世界前列,我国头痛领域建设也正逐步向好向上发展。但我国整体偏头痛诊疗水平仍面临着前述困局,偏头痛规范化诊疗与学科建设需要联合各地域、各层级医院,以点带面地建立完善诊疗体系。
在此背景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委会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在2022年正式启动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建设项目。通过基础设施评估、专家评审、线上答辩等质量控制标准的全面审核,在全国各省市层级医院建立中心,推进偏头痛诊疗同质化。
与此同时,在国家卫健委与国家工信部带领下,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牵头建立医疗大数据试点单位,开发计算机辅助系统,将各级诊疗单位数据有机联合,自上而下实现医疗数据线上共享,可极大减轻医疗负担。
截至目前,项目已初步构建“诊、随、研、传、帮、带”六位一体的地图式中国头痛防控基地,已在全国建立140余家头痛中心及头痛门诊,通过复制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的经验,起到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头痛诊疗水平,打通转诊制度,促进偏头痛诊疗同质化。未来,头痛防控基地体系计划在3年内推进至建立200家,覆盖全国各省,临床病例数达50000例,争取实现病人诊疗“不出省、不出地级市”,同时也为偏头痛亚专科研究提供丰富学术资源,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建立。
多方携手,共同推进头痛防控基地体系建设
论坛报: 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建设需要多方共同合作,携手推动。在您看来,政府、医务工作者、行业伙伴等各方在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可以起到哪些积极的作用?
于生元教授:
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的建设需要多方携手、共同推动。
首先,政府的引领必不可少。在国家卫健委以及国家工信部支持下,推动分级诊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弥合不同地域、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差异,让专业、规范化的医疗服务能够惠及更多患者。
其次,医务人员的积极参与尤其重要。各地区、各层级、各科室医务人员共同携手、积极参与,方能建立完善的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建设,打造学术共同体,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培养专科人才,进一步推动领域发展。
另外,社会各界的支持同样不可或缺。医药企业通过新药研发为患者提供更优治疗方案,促进新技术、新药物的推广,推动头痛亚专科发展。同时,医药企业还可协助临床工作者,共同加强对公众的疾病教育,向患者普及疾病相关知识,了解正确就诊途径,配合医生进行疾病长期管理。
除此之外,媒体也应发挥其力量,给予公众以正确引导,通过对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的宣传,帮助更广大的患者认识、理解疾病,从而改善疾病诊疗现状。
展望未来,期待健康福祉惠及更多患者
论坛报: 您认为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建设好之后,将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对于与行业伙伴共同来推动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建设,您有哪些期待?
于生元教授:
在疾病诊疗层面,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建设是系统性工程,其成立可以更广覆盖不同地域、层级的医院,实现自上而下的同质化管理,从而满足我国巨大的头痛患者规范化诊疗需求,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在政府管理层面,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的建设可进一步节省医疗成本,使卫生资源实现最大化合理利用。期待政府部门能够对头痛学科发展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推动更多医院建立头痛专科门诊,以此夯实头痛学科体系的基础建设。
在学科发展层面,随着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建设落地,临床对疾病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而降钙素基因相关胎(CGRP)等新型治疗靶点的出现也使得偏头痛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潜力,希望能有更多医生投身相关研究,不断磨砺自身专业技能,掌握头痛疾病诊疗相关技术、关注疾病领域最新科研进展,为患者提供高质量诊疗服务。
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建设需把个人利益跟他人利益相统一,个人利益跟集体利益相统一,集体利益跟国家利益相统一。相信在多方携手、共同推动之下,我国头痛学科建设定能走向国际前沿,让健康福祉惠及更多患者。